從興趣到職業 你要付出的不只一點

2019韋伯網巡迴賽(以下簡稱韋巡賽)資格賽於12月9日落下帷幕。華裔少年諾曼·熊單獨第二,中國球員張新軍並列第三,張華創並列第八,這三位都將獲得2019年韋巡賽常規賽季前12站比賽的參賽資格。另一位中國球員袁也淳並列第34名,將獲得2019年韋巡賽常規賽季前8站比賽的參賽資格。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球員征戰國際賽事,青少年球員對於轉職的願望也愈發的強烈。但是真的每個人都適合轉職業嗎?什麼樣的轉職道路才是最合適的呢?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美巡賽的晉升之路。   

據統計,全球約有8千萬人打高爾夫。其中的職業球員可以通過Q School(獎金排名前144)或者美巡加拿大賽(獎金排名前5)、美巡中國賽(獎金排名前5)以及美巡拉美賽(獎金排名前5)來獲得韋巡賽的資格。每年會有159名球員在韋巡賽賽場上競爭。韋巡賽分為常規賽和季後賽。常規賽季結束之後(最後一場為波特蘭公開賽,時間通常在8月初,2019年為美國當地時間8月8日至11日),獎金排名前25位選手將獲得次年美巡賽全卡。賽事結束後鍛造師會現場篆刻球員的名字,非常有儀式感不是嗎?

常規賽之後緊接著就是季後賽,季後賽共有4場,參賽球員包括韋巡賽獎金排名前75的球員以及美巡賽聯邦快遞杯積分榜上126至200名的球員。四場比賽結束後(最後一場為韋伯網巡迴錦標賽 ,時間通常在8月底,季後賽獎金排名前25的球員可以成功進入美巡賽的賽場。

從8千萬到245,從興趣到職業,你的機會概率只有0.0003% 。 機會雖小但也並不是沒有,那麼蛻變成職業球員對青少年球員有哪些要求呢?

01技術要求        

首先最重要的當時是球技了。以下資料來源自Shmoop和Athleticscholarships.net,小球員們可以比照自己的成績來做出更合理的選擇。

平均杆數男/女:77/78

開球距離男/女:265/225碼 (總長超過6800碼)

這樣的成績距離美國大學DI校隊還有一段距離。相較而言DII或者DIII可能更加適合你。你不得不承認,如果去打職業賽事的話你的能力恐怕連晉級線都沒法通過。如果你的夢想是成為職業選手那麼不好意思,你恐怕得清醒一點了。

平均杆數男/女:75/76

開球距離男/女:270/230碼(總長超過6800碼)

在選擇學校方面這樣的資料基本達到了DI的底線,為了獎學金或者保險期間還是建議你選擇DII或者DIII的學校。你可以嘗試著打打業餘賽,努力拿到職業賽的外卡機會。但是不要把生活全押在高爾夫上。

平均杆數男/女:73/74

開球距離男/女:280/240碼(總長超過6800碼)

你的開球距離完全達到了DI的要求但平均杆數還是差了一點。職業賽方面男生可以考慮歐巡或者澳巡。女生可以考慮女子歐巡、女子澳巡或者女子亞巡賽。 

平均杆數男/女:72/73

開球距離男/女:290/250碼(總長超過6800碼)

你的開球距離基本達到了美巡和LPGA的平均距離但你的平均杆數還是差了一點。DI是個相較穩妥的選擇。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轉職然後從低級別的職業賽事打起,磨練自己的技術然後逐步上升。

平均杆數男/女:71/72

開球距離男/女:300/260碼(總長超過6800碼)

平標準杆的平均成績表示你準備好去美巡和LPGA賽事闖一闖了。但請注意,這註定不是一條輕鬆的道路。你的每一次的擊球都會充滿著壓力。

02資金要求       

除了技術,資金支援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以下是二級巡迴賽球員一個月的平均開銷。

參賽費:$35

球童費:$850 + 獎金提成(晉級5%,前十7%,冠軍10%)

機票:$250

酒店:$250(和其他球員合住,或者住韋巡賽免費提供的Host Families)

車費:$200

餐費:$80(早餐和午餐基本是涵蓋的,但大多數晚餐得自理)

小費:$50(按15%~20%計算)

合計:$1715(大多數球員的球杆和服裝都是贊助的,在此就不做計算了。)

總的來說參加美巡賽一年至少花費$110,000,韋巡賽至少$75,000。達不到晉級線的球員不僅拿不到獎金還得支付自己的旅途費用和球童費用。而沒有經紀人的球員還得花費時間自己制定賽事計畫,訂機票、訂酒店、處理稅務問題、談判代言、雇傭教練和球童等等。

而進入美國大學打NCAA就相當於拿到了四年的贊助。機票、酒店、餐費等等這些費用都由學校承擔。小球員也可以更加專心的練球而不用浪費時間研究酒店、機票、稅務等瑣碎的問題。

03心態要求        

高爾夫職業賽是一段孤獨的旅程,特別是第一年,你需要適應新的城市,新的球場和密集的賽程安排。大多數人在賽季期間能體會到的只是球場,酒店和機場。離家的孤獨感和賽場上的壓力感是每個小球員蛻變成職業球員所必經的道路。        

而且,高爾夫職業賽是一條不進則退的道路。無論是籃球還是橄欖球,即便你這一年的表現不佳,你第二年仍舊可以呆在球隊,但高爾夫不一樣。只要你今年表現的不夠好,你明年可能就會降級到級別低的巡迴賽。低級別的巡迴賽無論是賽程還是獎金都是沒法和美巡賽比擬的。大多數韋巡賽賽事都沒有電視轉播,代言協定的規模只有美巡賽的三分之一而獎金更是僅占美巡賽的10%左右。美巡賽的頂級球員平均能賺670萬美元而韋巡賽的頂級球員平均只能賺414,000美元。        

打個比方, 每個球員都是一個商品,美巡賽是沃爾瑪,韋巡賽是區域超市連鎖店。哪種管道對產品的未來更好相信大家都一目了然。這也是為什麼職業球員都想拼命擠進美巡賽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同時具備了技術、財力和心態這三點,那麼恭喜你,你離高爾夫職業夢想又近了一步。那麼另一個困擾大家的問題出現了。是直接轉職業呢還是先讀大學再轉職業?很多人會覺得如果我決定成為職業球員那為什麼還要在大學浪費四年時間呢?我們不得不承認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有些青少年球員非常有天賦,平均杆數穩定在標準杆上下且在各大美國全國性青少年賽事中能夠奪冠。那麼這種球員確實更適合直接轉職業,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我們來類比一下,很多成功人士都是輟學去創立自己的公司,一方面這個比率只是千萬分之一,另一方面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輟學的。比爾蓋茨和紮皮爾伯格都是哈佛的學生,老虎伍茲在斯坦福打過校隊。他們能夠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並不是因為輟學而是因為他們已經準備好了且具備成功的條件。而如何知道自己準備好了這一點也不是空憑臆想得出的結論,你得和實力頂尖的人比較過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到底在哪。同理,青少年球員只有在NCAA磨礪過才能知道自己的水準從而更好的作出決定。

事實證明在NCAA的歷練能夠更好的幫助青少年球員進入美巡賽。今年從韋巡賽進入美巡賽的49名球員中有41位在美國大學打過高爾夫。而目前美巡賽球員中打過NCAA的球員平均拿卡年紀為26.27而沒有打過NCAA的美巡賽球員平均拿卡年紀為32.5。

想要在一個領域達到頂尖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夢想就該去實現。希望大家也能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

本文資料來源:

“Odds of Going Pro.”, https://www.shmoop.com/ncaa/golf/odds-of-going-pro.html

“College Golf Scholarships and Recruiting”, https://www.athleticscholarships.net/golfscholarships.htm)

“How Much Does It Cost to be a Golf Pro on Tour.”, https://www.australiangolfdigest.com.au/how-much-does-it-cost-to-be-a-pro-golfer

“PGA Tour Drafting Program to Provide Top College Players Access to Its Tours.”, https://golfweek.com/2018/12/04/pga-tour-drafting-program-to-provide-top-college-players-access-to-its-tours/

派格斯高爾夫 PEGASUS GOLF
返回頂端